分享

Knowledge Sharing

设计师不是真正的用户,你知道吗?

2019-03-10     浏览:322次     作者:成都晨宇网络科技公司

    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,都是会以自己为角度来进行设计。设计师会把自己当做用户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会产品用户的立场上,真正的体会到用户的感受。但是设计师常常在很多方面与用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。工作之后,我发现自己在使用手机应用的很多习惯方面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。仔细想想,时间长了,变化了还真不少。这些习惯的改变,是从真正的用户变为做产品的人所导致的。

    一、很多产品刚装在手机上,或者安装更新后,用户第一次使用时,会有一个引导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会有这个引导,而且,引导的内容还不少。我以前使用手机应用的时候,特别讨厌这些引导。这些引导无非是做两作事情,一是教我怎么用,二是夸他自己的产品有些什么优点。做为真的用户来的,我觉得这很讨厌,如果你产品做得好用,根本不需要教,你产品做得不好用,这时候教我也学不会。至于夸自己产品优点的情况,我不会产品自己夸自己好我就会觉得这产品更好。有些引导界面甚至还与载入界面有混淆,等着它载入,但过了好久没动静,才发现是要自己去翻页。做为用户的我,从来不看这些,能跳过的跳过,不能跳过的快速滑过,不能快速滑过的,直接不用了。我那时候会觉得,如果我设计产品,一定不会加这些没用的东西。

    二、这是我以前了,现在做产品交互的,经常要去研究别人的产品。现在用产品,很多情况不是真正有这个需要,而是为了研究。所以,凡是碰到了有引导的地方,我会仔仔细细地看。看设计师是什么思路,想要干什么,产品有哪些优点等等。根据这些这些描述去试试产品。看得越多,越发现这个东西有趣。看引导能了解设计想告诉用户什么东西。这对使用产品的确是有一定的帮助,而且也花不了多少时间,看完引导也就几十秒而已。于是,我就这样改变了自己的习惯。在自己真正要用手机上的东西的时候,也会在首次使用的时候抽出时间去看引导。如果有产品没有加引导,反而觉得它不专业。如果自己做一个全新产品,也很有可能会加上这个东西。

    三、我还是用户,可我已经不是真正的用户了。细微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,以前认为没用且讨厌的东西,现在竟然还会觉得需要。回过头来想想,用户真的需要看到这些东西吗。假如用户用一个找餐馆LBS,用户急着立马下载就用,你却要告诉他:“有全国一百多个城市的数据”,翻一页再告诉他:“非常易用”,再翻一页告诉他:“全新的视觉风格”。再翻一页告诉他:“与新浪微博通账号,随时与朋友分享美食。”再翻页告诉他:“基于地理位置,摇一摇可以可以找到同相美食爱好的朋友”。如果你是设计师,看了这些你会把它描述的功能都试试,看他是怎么做的。你会觉得引导是有价值的,帮助用户发现产品的亮点,更容易让用户喜欢上这个产品。设计师们都觉得这是有价值的,但用户就是不会看。用户想要用这个服务来完成某个事情,他们只希望“别让我等,别让我想,别让我烦”。而这个引导,五个活生生的类似于模态对话框的东西,在让他们等,让他们想,让他们烦。设计师们在设计师的圈子里互相做设计师喜欢的东西,而用户却不是很喜欢。

    四、我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变化,比如变得喜欢看文字了,变得喜欢找功能了,容忍性也变强了。以前我用手机应用的时候,属于很没耐心的那种,超过了一句话的文字绝不看,想要的功能如果找了几眼还没找到,就会觉得很不爽。使用某项功能,如果找到了一条路径能到达,哪怕步骤多点,每次也会使用同样的步骤去用它,不会想着让他步骤更简单。非常典型的只想凭肌肉记忆,不想看,也不想动脑。可是现在慢慢发现,使用应用的时候,喜欢把屏幕上所有图标都看看,思考与使用同时进行。所以以前很多可能不太会用的东西,现在也能较顺利怎么使用。容忍性变强了。。。你也许可以说,成为设计师后变聪明了,但事实是,普通用户时候的我只是不关心也不想关心这些东西而已。

    五、我还发现有时候拿手机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。记得用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是Android的(很久以前的Symbian不算),没用多久很快就习惯了Android的使用。我一般用一只手拿着手机的下部,非常不喜欢屏幕顶部的操作,也非常不喜欢要两只手才能进行的操作。可是现在,我经常是在办公室里拿着手机研究,拿手机也是拿着屏幕的中部,也不用担心拿不稳。用两只手操作也没有关系,返正另一只手是闲的。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对以前不喜欢的那些东西了变得无所谓了。我是变了,可真正的用户会变吗。。。

    六、我还观察到其它一些设计人员与真正用户的不同。比如说,你经常会听见交互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常常把用户的需求挂在嘴边。意思是,只要用户有需求的,一个都不能少,用户没需求的,做产品和做设计的人都不要去浪费时间。可事实上需求真的有这么强大吗?心理学里有个理论,虽然是非现代正统心理学,但说得非常有道理,当哲学理论来了解就可以了。这个理论把人的心理比做是一做冰山,在水面上的只有10%,而在水下面的有90%。

    七、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,人能意识到的只占10%,其它的90%人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。这个理论在人的行为方面也适用。人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,只有非常少部分的情况是有明确目或者意识的。我们使用软件产品过程中的操作也是这样的...站在一个普通的用户使用应用的角度,你能说你每个操作都是有目的有需求的吗?有明确意识和明确需求的,可能也只占到百分之十几。其它的行为可能都来自于潜意识,或者说是习惯。比如说很自然的返回操作,比如看到突起的就想去点一下,再比如iphone上你看图标上的提示数字就想把数字给消灭掉,等等。这些习惯性的东西一部分来自人天生的逻辑,一部分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些经验,还有一些来自系统平台让用户形成的习惯。所以,任何产品都不能违背了上述的这些方面。不能因为需求而改变用户的习惯。更何况,这些需求是不是真正的需求还有待确定。国内的互联网产品都有需求过度,而原则与逻辑不足的倾向。很多设计师总比较藐视原则和逻辑,忽略用户非意识层面的东西。需求过度,会使得功能图标和按键会被放在任何可能用到的地方,使产品臃肿,而原则与逻辑不足,使得这些臃肿的功能很难被删减下来。所以国内较少有像国外优秀应用那么精简恰到好处的应用。

    八、另外,我发现设计师还比较喜欢说服自己,比如刚开始可能出于某种原因做了一个自己也不是很满意的方案,总觉得有些问题,但也说不上来。但是渐渐地,自己就习惯了这个东西。于是,就开始在内心帮助这个方案做辩解,而且越辩解就越觉得这个方案好。甚至在做用户测试的时候,还会在用户面前辩解。可事实上是,真正的用户根本听不到这些辩解,所以不会因为设计师自己找到了辩解的理由而对这个产品换个看法。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纠着问题不放,就算解决不了,也要承认这是一个问题,而不先把自己说服了。

    今天突然知道无论是设计师,研发师,或者每一个人,我们想要做成好的东西,必须是要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,因为最终的体验和评价是留给体验者的。我们换一种角度,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。就像成长一样,对挫折说声谢谢,是你让我刚好的成长。


注:成都晨宇网络科技公司自由网络,专业提供网站推广服务,有需要咨询欢迎联系我们在线客服。

网站建设流程

先建设网站,后付款。无预付款
  • 1 、沟通网站建设功能、价格、周期
  • 2 、设计网页效果图
  • 3网站设计效果图确定、沟通、修改
  • 4 、网站开发程序(前台网页和后台管理)
  • 5 、客户浏览确认网站制作完成 95% 以上,付款50%
  • 6 、申请域名空间、备案、修改网站细节
  • 7 、网站上线运行,无任何问题付余款

扫一扫咨询